一、 专业现状分析
(一)基本状况概述
济宁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前身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政治系,2008年11月更名为经济与管理系。我系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对外合作为平台,强化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五年来经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已发展成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发展潜力大的院系。现设行政管理、经济学2个本科专业,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2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01人。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已有两届毕业生,考研率占毕业生总数的25%左右,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30人,其中博士4人(含在读)。双师型教师8人,其中律师5人,会计师3 人,资产评估师1人。常年聘请10余位教授、行业企业中的专家任教。
(二)本系专业基本状态分析
1.人才培养工作
制定经济学和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不断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生的现代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使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率稳步提高。
2.已有的专业条件状况分析
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知识结构新、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师德、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但教师的专业结构欠合理,思政专业的教师占一半多,面临向行政管理、经济学专业转型;行政管理、经济学专业的教师约各占四分之一,均为硕士学位,讲师职称。
经济与管理系现有10口多媒体教室,1口容纳450人的报告厅;拥有50台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近期建立ERP实验室,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良好条件。在学校图书馆藏书中,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相关的中外图书约有10万册,期刊100余种。经济与管理系拥有专业资料室,有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市场营销类图书2万余册(含期刊),可满足教学需要。
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优化,明确实习、毕业论文各实践环节的具体目标,实施培训学生职业技能的计划。多年来与多家行政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实习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近十年来,经济与管理系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核心期刊6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1项,省级社科规划项目5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并有5项成果获省级奖励,9项成果获市级奖励,13项成果获校级奖励。
经济学与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刚起步,现有校级精品课程2门,优质课程2门,行政管理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设有校级区域经济研究所,系级民商法研究所、企业策划、商务谈判等2个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先后邀请美国威尔逊大学、格兰谷州立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著名学者来我系进行学术交流。
3.优势、特色和差距、问题分析
(1)优势与特色
第一、发挥我系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多学科渗透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商事问题。我系专任教师学科结构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这三大学科,特别是法学学科高职称比很高。我们将密切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服务、市场营销、商务贸易等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以济宁市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 “法商结合”的区域经济研究特色。
第二、围绕儒家文化创地域特色。我系学生来到曲阜,沐浴在圣地儒风的文化氛围中,需要学习、研究和宣传孔子学说,使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形成较为显明的地域特色。
(2)差距、问题分析
专业定位:目前我系现有的经济学和行政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明确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定位,两个本科专业应建立一、两个支撑专业,才能发展较好。经济学专业为一级学科,专业方向不够具体,2013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做了调整,设定为金融与财务方向,拓展了学生实践技能领域。
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特点,采用“一、二年级厚基础,三年级定方向,四年级重技能”的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学生自主选择,适度分类培养。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突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由于实训条件有限,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未能真正实现。
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即逐步建设既能反映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又能反映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大学课程体系建设要求,每门课都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课程设置规范化、科学化。只是每门课配有二名主讲教师的要求难以完全实现。
师资队伍: 经济学和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高层次人才奇缺,师资数量短缺。由于本科教学任务工作量大,一位教师代两、三门课的现象极为普遍。教师投入学术研究的精力和时间不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不明,这种状况导致了教师的学术研究方面科研积淀不足、团队合作不顺、学术影响不大。
实践教学条件:我系虽然拥有50台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教学软件,难以正常运转。目前学校已同意建立ERP模拟实验室,为实习实训提供了有限的条件。同时优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凡是涉及实践教学内容课程的任课教师,需建立实践教学课时的具体实施大纲,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教学科研:稳定的教学团队是开展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目前,我系确立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个教学团队。法学教学团队的高职称比例高,学术水平好。经济学、管理学教学团队的专业带头人有待引进或培养,占教师总人数比例大的青年教师专业方向和科研方向还比较分散,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任重而道远;办学经费不足,收入水平偏低,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面临现实困难。在科研领域,获奖项目不多,获奖等级较低,缺乏一批高层次、有影响力的科技项目和成果一直是我系科研工作的弱项。需进一步完善教学研究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一)基本情况
1.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教学团队为抓手、以培育专业特色为核心、以强化组织管理为保障、不断完善我系的学科结构和布局,初步构建起具有我系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我系专业建设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2.基本思路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专业设置,突出应用,服务基层,经济学、行政管理专业协调发展;培养爱岗敬业、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把我系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在山东省同类院校相近专业有一定影响力、充满朝气的经济与管理系而努力。
(二)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培养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学生规模总人数突破1500人;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引进人才、培训提高”的步伐,加强管理和强化竞争机制,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积极引入外聘师资,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三个提升:培养学生的质量有比较明显提升,教研教改科研、教学成果奖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四是本科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三)专业建设具体目标与内容
1.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培养毕业生应具备基本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经济学专业培养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经济政策研究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金融运作、营销策划和财务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管理领域从事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研究与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群)规模
专业规模逐年增长。行政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开始招生,已毕业两届,共计239人。目前在校生613人。经济学本科专业(金融与财务方向)2012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613人。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2个专科专业,目前在校生共计334人。
积极进行专业建设,强化传统优势专业,积极扶持和发展新设专业,拟新增财务管理、投资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 三个本科专业。同时把握好已有专业的发展规模,调整各专业发展的轻重比例,到2015年我系学生数量控制在1500-1800人。
3.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特点,采用“一、二年级厚基础,三年级定方向,四年级重技能”的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学生自主选择,适度分类培养。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突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建设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整体水平较高的教学团队,努力培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个专业教学团队,提升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教学团队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到2015年专任教师人数达到45人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教授数达3人以上,副教授数达15人以上。高级以上职称教师约占全体教师总人数的35%左右目标。双师型在目前8人基础上在增加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45%;兼职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38%。
(2)建设内容及规划
第一、培养和引进研究方向与本学院学科方向一致的优秀博士3名,每个专业外聘客座教授或副教授1-2名,兼职教师2-3名。第二、大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培养2名以上的学术带头人。 第三、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改善学缘结构,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提供人才支持。第四、每年选派1-2名教师参加专业课程的培训进修或到企业挂职锻炼。第五、依托我系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通过三个学科的资源整合,不断提升学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走学科交叉发展之路,形成较为明显的法商管理交叉学科特色。
5、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我系现有的管理信息实验室和ERP实验室,与经济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的相匹配,计划再建三个实验室,即网络管理(营销)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行政管理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每年增加2-3个,分布于济宁市的十二个县市区。
(2)具体建设规划
第一、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对现有的教师要增强实验动手能力的培训,对引进的人才要特别注意考察其实践技能。第二、充实实验室的人员;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建立和建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提高实验人员的实验管理水平。第三、优化实验课程,建设好开放型实验室。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并改进学生的实习、见习、社会考察活动的管理,注重求实效。第四、完善现有实习基地,编写实习指导书、实习大纲,实习基地进行挂牌,聘请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第五、2015年建成一组由财务会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网络教学平台构成的管理网络教学系统组成的较具规模的管理实验实训中心。第六、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资料室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2011年起,每年投入1万元,用于资料室的建设,图书资料达到3万册;期刊资料达到45份;专业报纸5份。第七、在巩固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开辟校内实习基地;行政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到2015年,建成科学规范的符合专业需求的实习基地。
6、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
(1)课程改革与建设目标
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按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合格课程的达标要求,进行课程建设;进一步推动5-7门校级优质课程的建设,积极申报省级特色专业1个。在校级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加紧建设3-4门校级精品课程,全力冲刺国家精品课程。力争在“十二五”末,获得2-3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5项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在省级以上教研立项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对经济学专业实行与银行、证券公司联合,鼓励学生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与证券公司实习基地结合教学模式;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行与曲阜市陵城镇政府实习基地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行政管理的认知能力,鼓励学生考取人力资源师从业资格证。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
积极组织申报教学研究立项,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通过不断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先后三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配套改革,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支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全系倡导 “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探讨实行学分制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3)教材建设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材体系。各门课程,尽量使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使用比例达到80%以上。组织教师编写或参与编写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自编教材;按照任课教师、教研室二级负责的形式,确定和选用教材。针对本专业缺少实践性教学教材的现状,要求专业课教师编写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实验、实训、综合实习等)教材和教学课件等,使该专业形成完整的教材建设、选用的评价体系与制度。
7、教研科研
教研和科研是教学质量改革的重要保障,我系将积极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良好条件。调动我系校级区域经济研究所和系级民商法研究所的作用,做好歌级教研科研的前期预研和申报组织工作,充分利用联合办学优势,促进纵向教研科研和横向教研科研取得较大进展。力争获得校级重大教改与科研项目各3-5项,校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各4项,主持国家级教改课题、教育规划省级重大教改与科研项目各1-3项,省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各3项,争取校级及以上质量工作项目验收达标。采取各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发表高质量、有延续性的科研成果,争取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篇以上,努力实现教研科研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继续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以本专业教授与副教授为骨干,面向广大教师或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并聘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讲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不断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强化科研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科研课题,通过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关课题的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努力推进校企合作深度。
(四)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1.专业建设资金需求分年度概算
专业建设资金概算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部分有人才培养(1万)、专业教学团队建设(2万)、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2万)、教研科研(3万)、实践教学(6万)等,硬件部分有多媒体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空调等维修耗材费(4万)以及实验室、实训室的耗材(3万)和新增实训室(100万)。专业建设资金需求分年度概算是2011年25万,2012年25万,2013年65万(建ERP实验室),2014年75万(预建会计模拟实训室),2015年85万(预建网络管理(营销)实训室)。
2.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投入主要精力用于专业建设工作,不断创新思路,在专业方向的调整、教学团队的建设、重大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明确责、权、利,确保各项建设计划落到实处。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监控体系。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改科研成果上层次。
附:“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指标数据表
表一:专业数及学生规模
系部 | 现有专业(含专业方向)名称 | 学 生 规 模 |
目前数据 (现在校生人数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 经济学本科(金融与财务方向) | 602 | 207 | 208 | 100 | 100 | 100 |
行政管理本科 | 365 | 69 | 45 | 50 | 50 | 50 |
行政管理专科 | 198 | 97 | 40 | 50 | 50 | 50 |
思想政治专科 | 136 | 48 | 56 | 50 | 50 | 50 |
拟新增专业(含专业方向)、整合专业名称 | | | | | |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 | | | | 50 |
财务管理本科 |
|
|
| 80 | 80 |
金融与证券专科 |
|
| 80 | 80 | 80 |
|
|
|
|
|
|
| | | | | |
合计 | (截至2015年)1950 |
表二:教学条件保障
系部名称 | 年 度 计划指标 | 目前数据 | 发展规划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 教师队伍人数(专任/兼职) | | | | | | |
1.教授/副教授 | 2/11 | 2/11 | 2/11 | 4/13 | 5/15 | 6/15 |
2.博士/硕士 | 4/26 | 4/26 | 4/26 | 4/28 | 5/30 | 6/30 |
实验实训条件 | 2 | | | | | |
1.生均设备 | 1/2 | 1/2 | 1/2 | 1/2 | 1/2 | 1/2 |
2.校内实训基地及实训室(基地/室) | 2 | 1 | 1 | 2 | 3 | 4 |
3.校内校企共建(基地/室) | 1 | 1 | 3 | 3 | 4 | 4 |
4.校外基地 | 6 | 4 | 6 | 7 | 9 | 10 |
教材建设本数(主编)(出版/自编) |
| | | | | |
1.校本教材 | | | | | | |
2.规划教材(省/国家) | 30 | 30 | 31 | 33 | 36 | 36 |
3.精品教材(省/国家) | 21 | 21 | 23 | 25 | 25 | 27 |
表三:教师队伍建设及培训计划
系部名称 | 年 度 计划指标 | 目前数据 | 发 展 规 划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 专业负责人人数(专任/兼职) | 4 | 4 | 4 | 5 | 6 | 6 |
课程负责人人数 | 10 | 10 | 10 | 12 | 12 | 13 |
骨干教师人数 | 10 | 10 | 12 | 12 | 14 | 14 |
双师素质教师人数及比例 | 8 | 8 | 8 | 10 | 11 | 13 |
副高以上教师人数及比例 | 36.1% | 36.1% | 40% | 41% | 45% | 45% |
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及比例 | 61.4% | 61.4% | 61.4% | 65% | 67% | 70% |
引进教师人数 | 6 | 6 | 6 | 7 | 8 | 9 |
表四:教学改革与建设(质量工程)
系部名称 | 年 度 计划指标 | 目前数据 | 发 展 规 划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 国家级、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个数(国家级/省级/校级) | | | | | 1 | 1 |
精品课程门数 (国家级/省级/校级) | 2 | 2 | 2 | 4 | 6 | 7 |
教学名师人数 (国家级/省级/校级) | | 1 | 1 | 2 | 3 | 4 |
教学团队个数 (国家级/省级/校级) | 3 | 3 | 3 | 3 | 3 | 3 |
实训基地个数 (国家级/省级/校级) | 6 | 4 | 6 | 7 | 9 | 10 |
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获奖 (国家级/省级/校级) | | | | | | |
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省级/校级) | 3 | 3 | 3 | 4 | 5 | 6 |
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2011~2015)
一、 专业现状分析
行政管理是根据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和法学的一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国家及公共事务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国家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各类部门进行管理的原则与方法,研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公共事业组织的行政改革方案设计、途径和方法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的具体措施等内容。从1924年美国锡拉丘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就成立了公共服务培训学校,设立了第一个面向公共行政和管理领域的高级培养计划以来,行政管理在国外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恢复了行政管理学科。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行政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呈上升趋势。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2007年9月开始面向全省招收行政管理本科生。
截止目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在校生共计388人。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尤其是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关键,是一项牵动全局、对学院和我系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将依据教育部专业设置、结构调整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国特别是山东省建设与发展现状,坚持“精品加特色”的理念,不断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创建在全省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专业。
三、专业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基本原则,以建设管理类示范性本科特色专业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宗旨,设置特色本科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体系,培养适应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通晓行政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组织、策划和解决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沟通、宣传和管理技巧,能够适应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就业岗位,懂专业、通法律、善管理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适用性合格人才,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各种非政府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可以成为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专业建设具体内容
(一)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适应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具备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管理领域从事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研究与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规模
本专业的建设发展要本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稳定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发展规模为2010年下半年起,每年招生数保持在60人——80人之间,并力争每年有所增长。
(三)教学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到 2013 年,本专业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4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左右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 95% 。各分支学科形成较鲜明的教学特色和较明确的科研方向。
主要措施:一是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近3年中,拟引进博士或教授2-4名。 二是要合理计划,支持、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每年1-2名)。 三是要对新引进的教师,实行教学导师制,把好青年教师上课关。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研科研项目,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科研能力。四是要选拔、培养该专业主干(主要)课程的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发挥已有学科的优势。 建立学科梯队,保持学科梯队的相对稳定性,不断优化梯队结构。
(四)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本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上将大胆创新与改革,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教学理念,始终把“从严治教,全方位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作为中心工作,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专业结构,拓展专业内涵,注重专业间的相互融合和支撑,建立了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与课程体系。具体改革措施:
1.教材选择的适用性。首先在符合我院相关专业建设要求的基础上选好用好教材,在保证每年使用最新教材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步伐,积极探索研究 “十二五”规划期间行政管理专业教材的编写。
2.课程体系安排的科学性。根据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拟将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这四大板块,赋予不同学分,全面优化课程结构。此外还可根据实践过程,每年确定行政管理主题,举行行政管理技能大赛。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要加强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并与当今网络化和全球化的趋势相适应,进一步引进和开发适合本系学生特点的教学软件和方法技术,增加虚拟运作的内容,使学生能运用计算机进行行政管理的决策,同时增加一些课内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新动向,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教学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和务实性。积极吸取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和各行业成功的行政管理经验,并及时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教学内容选择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未来目标岗位需要为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按照原理与实务结合,但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根本。
5.实践教学的拓展性。通过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积极动手的主观能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加强和完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建设,要增加实景模拟演练,进一步完善案例库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条件和场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五)实践教学
本专业十分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扩大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把学生的实习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把学生的认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学生知识运用与管理改革相结合,使学生真正贴近现实接触实际,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锻炼综合能力。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安排学生毕业实习,积极让业务水平高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对学生实习论文、实习报告规范严格要求。目前本系已经建立了3处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随着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增设,济宁市及所属12个县(市、区)的许多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均愿意为我们提供实习场所,拟再建实习基地9个,其中市直2个,县(市、区)7个。
总之,今后几年本专业将以提高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和环境建设,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争取和省内外相关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构建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的优化教学体系。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
(2011~2015)
一、专业现状分析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经济关系的发展规律、国民经济运行、经济管理、资源有效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科学。经济学专业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子学科。该专业要求学生既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功底,又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并具有较强研究和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专业逐步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而房地产投资与金融、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等科目的加入,进一步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规格的提高,拓展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比较广泛,有着“管理者孵化器”的美称,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市场与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和规划等工作;在对外经贸部门、海外公司、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经营发展工作和具体业务,以及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经济学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在校生405人(2010级198人,2011级207人,2012级208人)。目前经济学专业逐渐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每年招生数量都突破了原有的专业人数的限制,成为我校招生的热门专业。
经济学专业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从事经济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专兼职教师22名,其中教授2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10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9人 。师资现状基本满足了经济学专业正常的教学运行,但从专业建设和长远发展看显得后劲不足。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专业教师缺乏,高级职称的教师绝大多数是转型教师;其次是经济学专业办学经验缺乏,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专业结构及专业方向的分类上需根据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而调整;第三是经济学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实践技能的训练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把握经济学专业发展的走向,通过全面分析、准确定位和科学策划,使专业建设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使专业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在未来5年中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凝炼专业方向,使优势特色方向具有新的活力,促进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全面提高。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基本原则,以建设经济类示范性本科特色专业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宗旨,设置特色本科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体系,培养适应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通晓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各种非政府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可以成为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最终经过5年左右时间的建设,一是力争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二是力争我系的经济学专业通过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验收,并努力达到省内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概括为:“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整合、四个强化、五个结合、六个一流”。
“一个定位”即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两个转变”即由传统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三个整合”即整合教学资源、整合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四个强化”即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五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调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重视个性发展),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创造动态训练环境);“六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毕业生。
四、专业建设具体内容
(一)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培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国内外商贸规则,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张渗透的素质和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经济政策研究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金融运作、营销策划和财务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规模
经济学专业的建设发展要本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稳定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发展规模为2015年在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达到1000人左右, 2011年下半年起,每年招生数保持在150人左右。
(三)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素质为大学教育理念,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文化社团为引领,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锻炼为平台。按照“一、二年级打基础,三年级定方向,四年级重实践”的教学模式,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模块,深化教学改革,走校企合作之路,贴近市场办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四)教学队伍建设
到 2015 年,本专业任课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4人,博士学位(包括在读)的教师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 95% 。经济学专业方向形成较鲜明的教学特色和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主要措施:一是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近3年中,拟引进博士3-5名。二是要合理计划,支持、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三是通过培训进修、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对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积极支持青年教师获得相关证书并从事实践锻炼,每年培养1-2名双师型教师。四是要选拔、培养该专业主干(主要)课程的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发挥已有学科的优势。 建立学科梯队,保持学科梯队的相对稳定性,不断优化梯队结构。
(五)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积极进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经济学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课程组群式备课,对专业课程中的交叉内容进行商讨,从不同学科角度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采用案例讨论、讲座、参观、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室等实践教学方法。鼓励本专业教师编写适合学生的自编教材,组织编写试题库等充实教学资源。积极支持本专业教师申请教育教学改革,到2015年,计划获得教改立项4项、获得教学成果6项,发表教改论文8篇。
在科学研究方面,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科研和教学互动双赢。经济学专业根据师资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区域经济研究方向为重点,积极争取承担省(部、委)及以上纵向课题2项,申报各级科技奖励4项,发表科研论文20篇。
(六)课程建设
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安排的科学性。根据高级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定位,经济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这四大板块,赋予不同学分,全面优化课程结构。
经济学专业在教师经过三轮课程讲授后,积极组织骨干教师根据学生要求编写教材。根据课程群组鼓励教师进行校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建立2-3门校级精品课程。
为了满足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立。到2015年,要建立2个经济学模拟实验室5个经济学专业实习基地,实现产学结合。
(七)实践教学
本专业十分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扩大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把学生的实习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把学生的认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学生知识运用与管理改革相结合,使学生真正贴近现实接触实际,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锻炼综合能力。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安排学生毕业实习,积极让业务水平高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对学生实习论文、实习报告规范严格要求。目前本系已经建立了3处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随着经济学专业的增设,济宁市及所属12个县(市、区)的许多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均愿意为我们提供实习场所,拟再建5个实践基地,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五、保障措施
要把经济学专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1.由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决策专业建设的重大事宜,亲自主持制定各特色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划。
2.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必须经过全体教师会议通过,才可以实施执行。
3.专业建设任务根据所担任的课程种类和性质,发挥教研室的作用,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实行责任分解,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建设。
(二)建立专业建设正常投入机制
加强专业建设,投入是基础也是前提条件。一是需要获得学校在政策、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协调;二是需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各级主管部门和各种渠道的专项投入;三也要节约开支,优化配置,集中财力搞学科建设;与此同时,还要优化管理,改进措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好的效益。
(三)建立完善与专业建设配套的管理制度
1.严格学期、学年教师工作量考核工作,将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相结合,进行定量性考评。
2.实行科学化考试管理,健全题库、试卷库,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过程管理,健全试卷档案,做好试卷质量分析,进一步做好教学文件档案工作。
3.建立健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小组、答辩小组,建立学生毕业论文课题库。学年论文由各课程主讲教师负责指导。继续执行毕业论文写作资料、成绩归档制度。
4.进一步加强学生考取专业证书管理。
(四)组织开展专业建设的定期自我评估工作。
1.每年组织对开展课程达标工作进行检查,从而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定,全面获取教师教学质量信息,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每年组织对经济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全面评估,规范和加强毕业论文工作,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工作的水平,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